跟著DeepSeek做投資,靠譜嗎?
DeepSeek迅速火遍了全球。
事實上,這家專注于開發先進的大語言模型(LLM)和相關技術的中國大模型公司,在美國硅谷很早就被稱作“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DeepSeek成立于2023年7月17日,2024年底其發布了新一代大語言模型V3,同時宣布開源。測試結果顯示,它的多項評測成績超越了一些主流開源模型,并且還具有成本優勢。比如,數據顯示,DeepSeek-V3訓練成本只有Llama 3的1%,DeepSeek-R1推理成本只有OpenAI o1的3%。
我們也跟DeepSeek聊了聊創業、投資、并購等話題,它火爆的原意,或許就隱藏在它的回答當中。
以下內容由DeepSeek生成,部分內容有整理刪節:
DeepSeek與其他大模型有何區別?
DeepSeek的突然爆火與其技術突破、商業模式創新及行業背景密切相關,其核心優勢體現在低成本、高效能、開源策略等方面,與其他大模型的差異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技術路徑,DeepSeek采用混合專家模型架構,這種設計通過稀疏化激活參數,兼顧性能與效率,訓練成本僅為同類模型的十分之一。
二是成本與性能的極致平衡。比如,DeepSeek的基座模型訓練成本僅需550萬美元,遠低于行業巨頭(如Meta Llama-3.1的5億美元),其API定價僅為GPT-4的1%,被稱為“AI界的拼多多”。
三是開源策略與技術平權。開源模式打破了閉源巨頭的壟斷,將國內大模型與國際頂尖水平的技術差距從1-2年縮短至3-6個月。
四是垂直領域與市場定位的差異化。DeepSeek在中文場景表現突出,優于國際主流模型,適用于長文本生成和復雜對話,填補了中文大模型的空白。
五是在科技巨頭普遍依賴“大力出奇跡”(高資本投入)的背景下,DeepSeek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路線突圍。例如,OpenAI的“星際之門”計劃耗資5000億美元,而DeepSeek僅需少量資源即實現可比性能。
DeepSeek的爆火本質上是“效率革命”的體現,盡管面臨巨頭反超和資本壓力,其“小力出奇跡”的模式仍為行業提供了新范式,證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技術路徑與商業策略的創新同樣能顛覆格局。
DeepSeek爆火對創業者有何啟示?
一是要聚焦細分領域的差異化創新。DeepSeek選擇大模型領域的開源突破,而非與巨頭直接競爭通用AI。初創企業應尋找市場空白或巨頭忽視的垂直場景,例如醫療、教育等行業的定制化AI應用。
二是利用數據與場景優勢反哺技術。中國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應用場景是獨特優勢。通過開放用戶參與模型訓練(如眾包數據標注),可快速迭代產品并建立競爭壁壘。
三是資本策略,輕資產與精準投入。傳統AI依賴高資本支出,而DeepSeek證明通過算法優化可大幅降低成本。初創企業應優先投資于核心算法和人才,而非盲目追求硬件規模。
2025年,創投應該怎么投?
DeepSeek建議聚焦五大核心硬科技賽道,即AI底層技術及基礎設施、智能機器人與具身智能、量子計算與商業航天、合成生物學與基因治療、綠色科技與能源革命。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篩選投資標的有三大關鍵標準:一看技術壁壘,企業要有一定數量的專利,且需覆蓋核心工藝。二看團隊特質,企業創始人需兼具技術背景與商業嗅覺,比如科學家+連續創業者的組合。三看企業戰術執行力,驗證企業能否在6個月內完成產品迭代。
退出策略與風險對沖方面,可探索SPAC上市(適合硬科技企業)或產業并購,同時優化投資組合配置模型,其中硬科技70%、消費升級20%、防御性資產10%,防御性資產可配置現金流穩定的To B SaaS或醫療設備企業。此外,也可通過稅收優惠降低投資成本,參與地方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分攤風險。
值得特別提醒的是,要警惕偽硬科技。一方面,要驗證投資標的各種指標,比如可以要求企業提供第三方技術鑒定報告,避免“PPT創新”;另一方面,優先選擇已實現小規模營收的企業,確保企業有18個月以上現金流安全墊。
2025年的投資需以技術深度和場景落地能力為核心,結合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在早期階段卡位關鍵賽道。建議每季度復盤投資組合,動態調整權重(如AI基礎設施占比不低于30%),同時保持與產業龍頭、科研機構的常態化協作,以生態優勢對沖單一項目風險。
2025年,并購市場有什么新機會?
2025年,科技型企業成為并購核心焦點,AI、半導體、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科技領域首次成為并購熱點,傳統行業可通過并購科技公司實現轉型升級。
在并購策略方面:一是緊盯國家支持的“卡脖子”領域,利用地方政府補貼降低成本;二是優先選擇與龍頭央企或上市公司合作的項目,通過訂單綁定確保收益;三是采用分期付款、業績對賭等條款平衡風險,延長盡職調查周期以應對信息不對稱;四是引入專業團隊提升整合效率,重點關注企業文化融合與團隊穩定性。
2025年并購需警惕的主要風險包括,決策與信息風險、資金風險、整合風險等。
具體來說,并購動機不明確或高估自身整合能力,易導致失敗,信息不對稱則可能隱藏債務或訴訟。高杠桿融資可能導致現金流斷裂,地緣政治審查趨嚴,比如歐美對高科技并購的干預,需提前評估合規成本。管理團隊沖突、文化差異或規模不經濟,則可能導致協同效應落空。
因此,2025年并購市場的核心邏輯是“政策導向+技術迭代+全球化重構”,需聚焦硬科技與產業協同,優先布局政策支持的細分賽道,利用并購基金與地方政府資源,降低交易風險;強化風險對沖,如分階段付款、綁定產業資本,動態跟蹤政策與地緣變化,靈活調整退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