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英雄” | 我的父親
前言:“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為進一步在干部職工中營造學習英雄、崇尚英雄,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期望的濃厚氛圍,陜投集團從8月11日起,面向全系統職工開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題征文活動。現從中選取部分優秀作品進行展示。
2021年7月1日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紀念日,在讓人時刻銘記于心的那一天,舉國上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在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道: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的確在黨的百年歷史的各個時期曾出現了無數的革命英雄和時代楷模,他們胸懷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和信念,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英雄壯舉和模范事跡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他們在人民大眾心中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人民不會忘記,祖國更不會忘記。
提到“英雄楷模”,我們自然會想到那些獲得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英雄模范、“七一”勛章獲得者、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改革先鋒等。讓人牢記于心、耳熟能詳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的英雄事跡彪炳千秋,時代流傳,讓后人敬仰。但我今天要說的是黨齡65年、今年已85歲高齡的退休老干部、我敬愛的老父親的凡人瑣事,他的人生不像英雄那樣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然而作為黨員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滿腔熱忱書寫了他的人生篇章:作平平凡凡人,干實實在在事。父親是我的偶像,是我人生的領航人,更是我的楷模。
七一前夕,當父親在電視上看到中共中央決定從今年開始對健在的黨齡達到五十年、一貫表現良好的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這條新聞后,他把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了我,從他說話的語氣中我感受到了父親從未有過的喜悅和寫在臉上的幸福,感覺到了他對那枚含金量極高的紀念章的渴望和期待。我每次回家探望父親必和他促膝暢談,每次都是收獲頗豐,他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度令我汗顏。每天看新聞聯播節目是他的規定動作,從他口中我知道了我們國家有多少個縣、村,多少個貧困人口達到了脫貧摘帽,我們國家現有中共黨員的人數及五十年以上黨齡的人數,講這些他如數家珍。
建黨節的前一天,工作人員給父親送來了鮮花、光榮證書和紀念章以表慰問。鏡頭前的父親手捧著鮮花和證書、胸佩閃閃發光的紀念章,臉上是從未有過的獲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雖然只是一枚小小的紀念章,但它沉甸甸的,不僅因為它飽含著父親的信仰、飽含著他為黨為國為民奮斗的歷程,也向我講述著父親平凡而偉大的過往。
父親出生于1936年的冬月。小時候他親身經歷了舊社會受人欺凌的貧窮艱苦的生活,解放后,勞苦大眾脫離了苦海。當父親懂得新社會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心懷共產主義信念、前赴后繼、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時,他便痛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聽黨話、感黨恩,為黨做事。
1950年元月在上小學期間,父親就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時還搞黨的宣傳工作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父親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積極進取、勇挑重擔的工作熱情,時常得到同事們的贊許和領導的肯定。經過組織考察,1956年9月24日父親終于如愿以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之后,他更是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踐行入黨時的誓言,不遺余力為黨工作,全心全意為民辦事,時時處處為老百姓著想。父親常說,一個共產黨員要能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一個領導干部要多為國家和百姓操心,這才不失共產黨員的本色。父親在工作中總是迎著困難上,敢于挑重擔。1976年年底,他被調到百姓生活條件艱苦的黃堆公社工作。有人形象地說:“討要到黃堆,寧給一塊饃,不給一碗水。”特別是沿山坡的農林大隊10個生產隊,2000多口人,還有牛羊畜禽用水都是靠窖水,遇上天旱就蓄不下水,有吃水比油難的傳說。
父親到黃堆公社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解決當地人畜飲水問題。要把水從山嶺背后引過來,只能通過鑿穿石山引水,難度大、任務重、條件苦。誰去擔任瓦罐嶺引水工程總指揮呢?時任黨組副書記的父親挺身而出:“我是本鄉人,還是讓我挑起這副擔子吧!”就這樣父親擔當了瓦罐嶺穿山引水工程的總指揮。從開工到結束,父親一直堅守在穿山引水工程一線,和群眾同甘共苦,吃住在山間簡陋的窯洞中。“一心撲在事業上,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大家對父親的褒獎。施工中父親總是以“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的話語為大家加油鼓勁。施工面上人歇機械不歇,三班輪換作業,經歷了四個酷暑和寒冬,也經受了千種辛苦、萬般磨難,共修筑石子山路30華里,架設高壓線路7公里,穿山鑿洞(石山)1500米,修筑盤山引水渠6530米,并修筑了蓄水池,終于使瓦罐嶺背后的水一路歡歌,“叮叮——咚咚——”流入了老百姓的家里,群眾拍手稱好。“黃堆坡坡上,家家有水吃”一時也成了當地流傳的佳話。現在有人把“瓦罐嶺穿山引水工程”比作“扶風的紅旗渠”,把瓦罐嶺上那種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稱作“瓦罐嶺精神”,真是名副其實。
父親在黃堆公社工作八年,任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黨委書記,以他的話說問心無愧,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的稱號,更對得起所管轄地區的老百姓。2010年春夏之交,黃堆鄉在農林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瓦罐嶺引水工程峻工3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一副“巍巍喬山一代天嬌敢叫日月換新天 瓦罐嶺上萬眾齊心引水惠民多奇志”的楹聯格外醒目。在這歡慶的時刻,黃堆鄉廣大干部群眾沒有忘記昔日曾指揮這一宏大工程的總指揮——我的父親陳林,為他披紅戴花,頒發寫有“無私奉獻”四個鮮紅大字的紀念牌,并將工程概況和功臣們的名字刻石立碑永作紀念,讓受益的黃堆鄉人們永遠記住他們創業的艱辛和不易,為民奉獻的歲月與功績。
瓦罐嶺——父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屬喬山最高峰,海拔1579米,相傳西周時代有一位姓周的老道在此山最高峰捏泥瓦罐為生,老道樂善好施,經常周濟貧窮人家,誰家盛水裝面無錢買瓦罐,他就遂送自做的瓦罐周濟。在周姓老道師仙逝之后,百姓們為了紀念這位大善人老道師,就將此山峰命名為瓦罐嶺。我很想一睹它的風采。2015年春節過后,終于有機會驅車前往。在崎嶇的山路上一路顛簸,可想而知當初開山鑿洞的艱難及鋪路架線的辛苦。站在嶺上,環顧此起彼伏的群山,思緒萬千。潺潺的流水日夜吟唱,猶如一曲贊歌。順著山勢俯瞰山下,裊裊炊煙升騰的農家小院猶如一幅水墨丹青美不勝收。想象著村村戶戶人畜飲水的歡快場景,一股深深的敬意之情從心底油然升起,為我敬愛的父親,也為那些為此工程做出奉獻的人們!
40年的工作經歷,父親的足跡踏遍五個鄉鎮,做領導工作,當選縣人大代表,縣黨代表,先進工作者,模范黨員、干部,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后被調到縣人大常委會任法制工委主任,直到1997年4月退休。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今天的父親雖韶光褪去,鉛華洗盡,但透過如水的歲月,穿過一生的紛繁,生命中最值得回味、最難忘、最綿長的,就是這段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歷程和作為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光榮。父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讓我明白了在困難面前要昂起頭;在利益面前,永遠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父親沒有豪言壯語,卻腳踏實地踐行著群眾路線;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百姓們感恩戴德;沒有高官厚祿,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父親身上熠熠生輝。
辛苦自己,造福于人的精神是當今社會一直提倡的,正是這種奉獻精神支撐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走過漫漫長征路,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幸福老百姓,俯首甘為孺子牛!父親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品德一直激勵著我,他生命中的點滴輝煌我會永遠銘記,他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