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成年女人免费v片,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多指標全國前列,陜西科創靠什么

發布時間:2025-02-09 來源:秦創原總平臺 作者:秦創原總平臺
分享到:

 

       陜西科創再傳好消息。

       在科技部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中,西安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全國第7位,較2023年度上升1位。

       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城市。《報告》從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創新驅動力等5大維度、30項具體指標對101個創新型城市進行綜合評價。

 

▲ 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西安位列全國第七

 

       此外,《報告》還同步發布了“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在參評的288個城市中,西安同樣位列第7。

 

 

 

       在剛剛結束的2024年,陜西科創領域多項指標位列全國前列,科創成果不斷涌現,陜西科創實力受到了廣泛關注。

       2024年,陜西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指數86.63%,較上年提升0.5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位。而在衡量技術轉化成效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數方面,陜西也躍升至全國第8位,尤其是,陜西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保持在全國第1位,陜西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績。

       作為科教資源大省,如何從創新端深挖高校院所“源頭活水”是推進陜西科創發展的關鍵環節。陜西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難題,在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這些直指核心問題的深入改革措施,真正為創新源頭的科研工作“松了綁”。

       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延超就是“三項改革”見證者和受益者。2014年起,作為西安理工大學教授的張延超帶領團隊自主設計構建了國內首臺“高溫超高速軸間對轉動態密封試驗平臺,形成了指尖密封、石墨密封等主流密封低成本制造工藝。不過,該項目一直沒有進行產業化。

 

▲ 張延超帶領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術有限公司團隊開展研究

 

      “三項改革”為張延超團隊帶來契機。2022年,陜西省第二屆高校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遴選中,張延超團隊的項目獲得佳績。2023年2月,張延超團隊聯合秦創原發展公司、陜西航空產業發展集團共同成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術有限公司。秦創原發展公司通過導入系統孵化服務,在公司成立初期快速投入運營實現平臺公司資本直投、“服務換股權”和產業資本協同,共同促進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2023年,該項目實現營收超1000萬元。2024年測試配套服務收入將超過3000萬元。目前公司估值已超3倍。

       截至2024年,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單位達到201家,單列成果10.6萬項,轉移轉化成果3.6萬項,成立企業2067家,晉升職稱630人。這些數字的背后,則是陜西不斷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生動實踐。

       在“三項改革”支持下,陜西省統籌實施省級科技重大專和重點研發計劃,靶向部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542項。依托省級重點科技項目和各類創新平臺,攻克了北斗位置追蹤、高柔型金屬等關鍵技術700項,其中突破技術瓶頸61項、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80項、實現國產替代20項、填補國內空白37項。在2024年國家科學獎評選中,陜西獲獎數量位列全國第二。

       目前,陜西的“三項改革”也正在加快從高校院所向醫療衛生機構、軍工科研機構、國有企業等延伸,陜西豐富的科教資源在“三項改革”的松綁之下正在加速轉換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在釋放創新端創新活力的同時,也是陜西科技創新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要通過創新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同時依托創新資源實現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陜西的科技創新在產業端做起了大文章。

       2024年陜西啟動秦創原建設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在新一輪行動計劃中,啟動了光子、氫能等21個秦創原未來(新興、特色)產業創新聚集區的建設。這些聚集區的建設將有力推動陜西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在落實秦創原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的過程中,秦創原發展公司將依托優勢產業打造產業創新聯合體,作為鏈接產業端與創新端的關鍵舉措。

       由秦創原發展公司與中航工業618所共建GNC(制導、導航、控制)專業孵化平臺天創航空,旗下團隊孵化的“機載激光大氣環境感知系統”項目,采用遙感測速的原理獲取空速、迎角、側滑角信息,兼顧操作安全性和機載環境適應性,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可解決傳統大氣數據系統低速下測不準、隱身性差、校準復雜等問題,進一步提升飛行器性能,目前該項目團隊已拿到了中國商飛合同。此外,秦創原發展公司聯合法士特打造的先進制造孵化平臺,智能轉向項目已孵化成功,并獲第三方戰略投資;同時已與陜西能源能動科技、中車永濟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中航工業618所

 

       陜西也圍繞優勢產業鏈進一步加速核心技術攻關。2024年,陜西建立“五個一批”高質量科技項目庫,入庫項目達到4113項。項目涵蓋了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

       陜西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努力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也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產業中的應用和推廣。

        目前,陜西現代煤化工、太陽能光伏等產業領跑全國;半導體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產業規模近20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增速位居全國第一鈦、鎂金屬加工量及重卡變速器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排名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