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監察》雜志:煤海深處寫春秋 ——陜西能源煤電一體化綠色高質量發展側記
四季流轉,又是一年春風暖。轉眼間,陜西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陜西能源)已上市一年。這一年,陜西能源立足“雙碳”戰略,依托區域資源稟賦,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深化煤電一體化布局,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開采與電力綠色安全轉化,在煤海深處書寫了一頁頁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開拓:煤電協同展現經濟與生態雙優勢
一直以來,煤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備受詬病,但是我國富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結構特征,決定了煤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煤電行業向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正成為主流。特別是在黨的二十大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已成為眾多煤炭能源企業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陜西省屬電力總裝機容量最大的煤電能源類企業,以及服務“西電東送”“陜電外送”戰略和陜北千萬千瓦級煤電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能源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依托陜西及西北煤炭資源優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培育新發展動能,深化布局煤電一體化產業。即,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將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同時發展煤與電兩個業務,實現煤與電的優勢互補。一方面,減輕煤炭外銷壓力,降低煤炭運輸成本和公共資源占用;另一方面,煤炭自產自用,降低火電的生產能耗和發電成本,切實降低電力企業備受煤炭價格波動和保障不足帶來的不利因素,努力提質增效,實現煤電協同發展目標。
更可貴的是,煤電協同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實現了煤電企業的環境友好轉型。
“煤電一體化發展戰略,有效彌補了行業周期波動和市場的不利影響,尤其在國際能源價格巨幅震蕩的背景下,顯示出煤電一體化的顯著優勢。”
例如,陜西能源權屬清水川能源、趙石畔煤電是典型的煤電一體化電廠,麟北發電、吉木薩爾發電為坑口電廠,這些電廠年發電小時數約5000小時,超過陜西省平均小時數。
——陜西能源現有火電裝機總規模1525萬千瓦。其中,在役裝機規模 1023萬千瓦,參與陜西省 內電力市場的在役電力裝機規模為586萬千瓦。電力總裝機在陜西省屬企業中位列前茅。
——煤炭核定產能3000萬噸/年。其中,已投產煤礦核定產能2400萬噸/年,煤炭產能也在陜西 省屬企業中位列前茅。
——2019年至2022年,陜西能源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5.27億元、7.44億元、4.04億元和24.72億元,復合增長率達67.39%。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1.9億元,歸母凈利潤21.95億元。
一個個數據,展現出了陜西能源煤電一體化帶來的勃勃生機。這不僅讓陜西能源煤電生產能力躍居陜西省前列,成為煤炭綠色開采與利用的行業標桿,也為國家能源穩產保供貢獻了陜西能源力量,在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雙碳”目標的推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擔當:綠色電力助推國家“雙碳”戰略
近年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以及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的快速增長,我國電源結構、網架結構等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然而,由于風光的波動性、隨機性和間歇性,導致以風光能源為主體的新能源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與此同時,用電負荷和煤電機組集中的東南部地區,在環保壓力以及能源結構調整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西電東送”戰略對保障東中部地區電力可靠供應、大氣污染防治等具有重要意義。
陜西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西電東送”戰略要地。作為全省煤炭資源電力轉化的龍頭,陜西能源亦在其中擔任重要角色。面對時代考卷,陜西能源知責于心、履責于行,勇擔社會責任,積極發揮煤電一體化在能源安全、能源保供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積極穩妥提高調峰能力。目前,陜西能源多數煤電機組調峰能力在70%以上,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間新建的機組,調峰能力尤為突出。例如,清水川能源電廠三期項目2×1000MW機組設計調峰能力為額定出力的75%;趙石畔煤電1號機組成功完成百萬機組深度調峰試驗,調峰能力達到機組額定出力的77%,為國內 1000MW機組深度調峰積累了寶貴經驗。
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綜合利用,不斷提升運營效率,確保“西電東送”的電力消納。特別是2023年,通過上市募集資金超70億元,其中42億元投入清水川能源電廠三期項目(2×1000MW)。建成投運后,陜西能源在役電力裝機容量將新增200 萬千瓦,占公司目前在役電力裝機規模的21.79%。另外,清水川能源電廠三期工程也是陜北-湖北±800kV特高壓輸電通道的配套電源,項目投運后,陜西能源參與西電東送的煤電機組比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奮進:減排+循環開辟行業轉型新賽道
“穩產保供是能源安全的底限。而清潔的、高效的、多元的能源是我們的更高追求。”在陜西能源董事長趙軍看來,包括煤電企業在內的能源類企業,綠色轉型顯然是回應這個時代最好的答案。
為勇“碳”新路,陜西能源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自覺承擔生態責任,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全生產鏈條的綠色創新與轉型。
在火電生產維度上,采用國內先進的超臨界空冷燃煤機組,建設優于國家超低排放標準的綠色環 保電廠,構建低碳綠色電力系統。如商洛發電項目采用國際最先進的高效超臨界技術,供電煤耗、廠用電率等指標較亞臨界機組都有著極大的優勢。同時,積極探索發電、灰渣、熱能等綜合回收循環利用系統,促使電源結構更加低碳化。
在煤炭生產維度上,探索構建煤炭、煤泥、煤矸石、煤層氣等綜合回收利用系統。如將優質粉煤灰作為水泥、混凝土添加劑;粗灰和爐渣回收加工為優質建材等,既充分挖掘資源價值,又減少廢棄 物排放,同時加快在役機組節能改造,最大限度實 現節能減排、降本增效。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維度上,繼續發揮煤電一體化優勢,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發揮兜底保障作用,與新能源形成互補。同時,積極打造綠色環保電廠,降低火電的“含碳量”,真正實現電力系統的低碳發展。
“近年來,陜西能源在輔助產業上延伸產業鏈,加快推進熱電聯產、綜合利用項目,已經與煤電主業形成了閉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陜西能源通過全方位、全鏈條的“減排+循環”,已成功開辟了一條行業轉型的新路徑。
未來:資本+科技打造一流能源企業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時間是最忠誠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打開時間的熒屏,在這個以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的新時代,陜西能源以綠色筑底、煤電協同兩翼發力,打開了一個煤電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無論是煤電一體化運營,還是逐綠而行,都為行業的綠色高質量轉型提供了更多可能。
面向未來,陜西能源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即深耕主業、提質增效。“基于公司充裕的煤炭資源、先進的裝備水平、煤電一體化資產結構、依托西電東送通道布局電源點等優勢,打造國內一流能源企業,讓陜西能源成為代表行業的一張更加亮麗的名片。”趙軍介紹說。
一方面,融入資本市場,助力高質量項目建設。借助資本市場快速打通“資源資本化、資本產業化、產業效益化、效益價值化”的運營路徑,進一步放大煤電一體化優勢。同時,高站位布局戰略性綜合能源和儲能產業,加快融入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如通過融資推動趙石畔煤礦建設,并通過煤電一體化運營,有效提高北京 和華北地區的用電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加大技術革新,厚植發展優勢。陜西能源積極推進智慧電廠、智能礦山、智識辦公“三智”工程建設,以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支撐,深化科研體系建設,組建“百人生產技術專家庫”、電力綜合利用研究中心、煤炭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專項研究論證重大課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造,將能源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升級、智能化場景應用等有機融合,全力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五臺機組在中電聯發布的2022年度電力行業火電機組能效水平對標中獲獎;涼水井礦業先后通過省級、國家級智能化示范煤礦(礦井部分)驗收; 趙石畔煤礦《5G賦能煤礦智能化生產》獲工業信息部“綻放杯”5G應用大賽一等獎……這些既是陜西能源技術革新的一個縮影,更是其不斷創新取得的積極成果。
不可否認,陜西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也讓陜西能源在全面注冊制下得以快速擁抱 資本市場。而去年上市的成功,也表明了市場對長期穩定增長且具有良好前景的大型能源企業的青睞,更代表了市場對其綠色轉型的肯定與認可。
逐夢者,不以山海為遠。在推動實現能源夢、強國夢的當下,陜西能源勇擔時代使命,深化布局煤電一體化產業,全力探索能源新領域新賽道,以一往無前的定力與攻堅克難的毅力,于煤海深處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