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英雄” | 我的姥爺
前言:“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為進一步在干部職工中營造學習英雄、崇尚英雄,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期望的濃厚氛圍,陜投集團從8月11日起,面向全系統職工開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題征文活動。現從中選取部分優秀作品進行展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 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總書記的話,把我帶到了奮勇搏殺的戰火燃燒年代,我的腦海又一次浮現出那個親切而高大的形象,我的姥爺,一個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我心中最崇拜的英雄!
小時候,我經常依偎在姥爺膝前,撫摸著那支被炮火炸斷的左腿,聽他講上甘嶺、長津湖,講臥雪飲冰、暗夜疾行,聽著聽著我就睡著了,他深情激動的講述聲縈繞在我的耳畔。小輩中,姥爺與我最親,我的長相和性格與他最相近,今天他已辭世18年,我對他的懷念如久藏的老酒愈發變濃,他留給我的精神財富更是砥礪前行的力量之源。在他的感召下,姥爺的子孫輩有5人參軍入伍,在火熱的軍營我從一名地方大學生成長為中校軍官,戎裝在身我警醒憂患為國戍邊,金甲卸衣我初心不變矢志登攀,16年軍旅生涯,我秉承姥爺教誨修身塑形、摔打錘煉,讓青春在習主席擘畫的改革強軍大潮中盡責添輝、熠熠生彩。
姥爺是1945年參加的革命,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戎馬倥傯、鐵血崢嶸。他對我常講的就是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鼓勵我加入少先隊、共青團,啟發我讀紅色書籍、聽黨史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植下紅色種子、萌發信念基因。上小學時,有一次我想買一套《敵后武工隊》的連環畫書,但父母認為會影響學習而沒有給我錢,姥爺知道后,直接給我買書的錢并說了段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他說:“這些革命戰爭時期的書。你一定要好好看,經常看,要從書中了解那個時代的不易和艱苦,永遠不要忘了根本,珍惜今天的生活”。時至今日,姥爺標準山東口音的這番話仍刻印在我的心里,尤其在遇到挫折和不順心時,我總能回望歷史長河,從姥爺和他的戰友身上得到負重奮進、困苦彌堅的磅礴感染!
姥爺有一個小寶箱,里面裝滿了各種勛章,他經常拿出來擦拭久久端詳。每每這個時候,我都讀過去問姥爺這些是什么,他就會興致盎然地給我講每一枚勛章背后的故事,有些事重復講了很多遍,他絲毫沒有覺察,每一遍都飽含深情,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作為傷殘軍人和離休干部,姥爺退役后得到了黨和政府特殊的優待,連續幾個崗位都身處要職。他常說,現在的好條件,都是組織給的,我們今天享得福,都來自黨。他從不向組織要待遇、講條件,從不以功臣自居,有好幾次分房他都放棄了調整、好幾次工資調檔他把機會都讓給了別人,退休時民政部門都疑惑一個處級干部怎么這么低的工資;就連單位組織安排的療養,他都以給國家省點錢而沒有去,在向災區捐款時他無比慷慨,總是傾囊相助。姥爺的博大胸懷、無私品格,彰顯的是一名老戰士的高尚情操、赤誠信仰,其精神魅力穿過時空的隧道,在今天仍讓我無比感懷!
姥爺16歲參軍,10多年征戰大江南北、白山黑水,抗美援朝負傷回到祖國已經29歲,他雖戰功赫赫、榮譽加身,但在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遺憾,上學少、知識缺、學歷低。從戰場回到和平環境后,他顧不上休整歇息,馬上報名參加軍營夜校學習,一時間深藏在骨子里的那么一股血性拼勁,從殺敵立功轉到了咬字求學,經常別人下課他不走,點起煤油燈硬啃書本到天亮,別人早上見到以為他起得早,實則哪想到壓根就沒睡。身邊的戰友沒人能想到,一個小學都沒上完的人,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不僅完成了初中全部課程的學習,還讀下了幾十本馬列經典著作、中外文學名作。正如姥爺經常講的,槍林彈雨都沒怕過,還能怕下功夫學文化?姥爺好學上進、勤奮不倦的價值追求,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的堅韌毅力、自信擔當,永遠值得我學習致敬、立旗尊崇!
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的經典戰例,近2年時間里,在東北腹心的咽喉要地,敵我雙方展開4個大回合的拉鋸廝殺,對戰之激烈殘酷難以想象,姥爺就是參戰數十萬解放軍戰士中的一員。在世時,他講的最多的就是四平之戰,談及沖鋒時帽子被子彈打飛的驚險場景,他淡然一笑道,用手摸了摸,發現腦袋還在,就把心放在了肚子里,繼續往上沖。聽到這些,我很崇拜地問他,那時候怕不怕?姥爺慈愛地看著我說,要說不怕那是假話,但當時的情況根本顧不上想這些,心里就一個想法,拿下陣地、殺敵立功!幾場戰斗下來,姥爺負傷5處,榮立二等功,被表彰為戰斗英雄,戴紅花、講事跡,成為人人點贊的英模典型。在我心目中,姥爺真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英雄,是永遠忠誠于黨的敢于拼搏、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共產主義戰士。
我身上流淌著姥爺的血液,這是紅色基因,這是信仰傳承,在這個新時代,雖不能金戈鐵馬赴沙場,但可以孜孜以求寫春秋,只要經常遠觀歷史、映照現實,牢記囑托、加壓負重,就一定能在新階段新征程不負韶華、不辱使命!